活在神的計劃中
作者:Alan Suen
對於家庭教會領袖來說,離開中國是一個特別困難的決定,因爲他們在國內面臨着越來越大的壓力,有時幾乎肯定會被監禁。這篇對耶利米書 29 章的默想代表了他們的心酸,以及他們在新的家鄉能夠繼續忠心跟隨神的渴望。
这文與《你跑到哪裡去?》一起,代表了家庭教會領袖對中國當前氣候的兩種回應。
註冊以下載我們的全彩手繪PDF文章。
編者按
Urban Farmer目前是中國一個大城市的家庭教會神學院的學術院長。他是家庭教會神學中心的研究員,並擁有三一福音派神學院教育研究博士學位。
在本文撰寫之時(2024 年),中國正迎來歷史性的移民潮。在過去幾年中,中國人移居國外的人數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許多人離開的原因是經濟環境惡劣或缺乏政治自由。對家庭教會的領袖來說,在國內面臨着越來越大的壓力、有時幾乎肯定會被監禁,離開是一個特別困難的決定。
本文並不討論去留的問題。事實上,作爲耶穌的門徒,這兩種選擇都需要憑信心而行。本文的作者已經離開了中國,離開了他深愛的家園,發現自己在新的土地上迷失了方向
然而,這經歷卻對耶利米書 29 章,以及作爲耶穌基督的門徒在異國他鄉生活的意義進行了深刻的解讀。根據他的親身經歷和對這段經文的解讀,作者向生活在異國他鄉的讀者提出了挑戰,要求他們思考經文中 "為那城求平安 "的囑託。
生活在異國他鄉,往往充滿了對未來的迷惘。我們在家鄉的常規生活被打亂,讓我們對上帝的主權和安排抱有同等程度的信心。這種信心帶領我們在迷惘、變化和移民生活中尋找新的機會。從某種意義上說,作爲異鄉人,生活在異國他鄉提醒我們,我們的首要身份和公民資格是在上帝永恆的國度裏。
中國家庭教會向海外的遷移可能會對全球教會產生重大影響。這些家庭教會歷來與世隔絕,它們可能會成爲散居海外的中國人接觸信仰或與國內家庭教會建立聯繫成爲重要的渠道。或者,正如我們在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所看到的那樣,基督教在移民社區的發展可能會比在本地人口中更加興旺,這些移民或許會成爲向西方傳福音的使者。
無論結果如何,所有信徒都應該爲中國家庭教會及其對中國當前環境的迴應禱告。
作者簡介
蘇家麟(筆名),CHCT 研究員,從事哲學和宗教學的寫作、編輯、翻譯和教授工作超過 20 年。他也是中國某大城市一個大型家庭教會的創始長老。他的主要興趣是神學教育和文學。
活在神的計劃中
你們要建造房屋,住在其中;要開墾田園,吃園中所出產的; 要娶妻生兒養女,為你們的兒子娶妻,使你們的女兒嫁人,生兒養女。你們要在那裏生養眾多,不可減少。 我使你們被擄到的那城,你們要為那城求平安,為那城向耶和華祈求,因為那城得平安,你們也隨著得平安。
耶和華如此說:為巴比倫所定的七十年滿了以後,我要眷顧你們,向你們成就我的恩言,使你們仍回此地。 耶和華說:我知道我向你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要叫你們末後有指望。 你們要呼求我,禱告我,我就應允你們。 你們尋求我,若專心尋求我,就必尋見。
—耶利米書 29:5-7, 10-13
我簡單先講一個小故事。我來美國之前,有兩位弟兄合在一起買了一個禮物送給我。當時因為收拾屋子我沒有打開看。但是我覺得,既然是兩位弟兄一起送這麽樣一個禮物,我就把它裝在我的行李帶到了美國。其實是很沈的一個禮物,當我布置房間的時候打開一看,才發現原來是刻在銅板上的一段經文,是很重的。那個經文就是這一段經文。這段經文我當時一開始讀的時候,沒有太多的感覺,因為這段經文我剛信主的時候就背過。我想大家可能都熟悉這段經文。但是等我在這兒安居下來,慢慢地去體會這節經文的時候,發現這節經文經文有很多我事先雖然背過但還不了解的內容。
理解耶利米書 29
《耶利米書 》29章是耶利米寫給當時被擄巴比倫的祭司的一封信。這個背景很重要。公元前597年,當時的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攻入了耶路撒冷,當然那一次他沒有燒毀聖殿,而是帶走了當時的約押斤王和王後以及一萬多人,還有聖殿裏的一些物品。這裏也就包含先知以西結。這個在當時來說其實是很震動的,雖然之前公元前605年也有過一次,但是那次擄的人沒有這麽多。這一次擄走一萬多人,差不多把當時有身份的人都擄走了。
這個事件震動很大。四年裏他們天天想著要把這些人弄回來。四年以後,終于有了一個機會,就是當時巴比倫國出現了一些小的危機。這個時候周圍共同感到威脅的那些國家,像以東、摩押、亞扪、推羅、西頓,這些使者都齊聚耶路撒冷想要跟耶路撒冷一起來商議,看怎麽能夠借著這個機會把這批人弄回來。(1)
在這個背景之下,耶路撒冷就出了一個先知,這個先知叫哈拿尼雅。哈拿尼雅在聖殿裏預言說,被擄的人兩年之內可以回來,而且也預言說,尼布甲尼撒王在兩年之內會垮台。
耶利米就當面指出這個不是耶和華要做的。哈拿尼雅一開始還不服氣,但是兩個月以後就去世了。
其實不僅僅是在耶路撒冷的先知做這樣的預言,在被擄地,巴比倫國,也有兩位先知,一個叫亞哈,一個叫西底家 (一看起來,都是國王的名字)。這兩位也是先知,那他們當時也做了出同樣的預言。預言說,被擄的那些以色列人都要做好准備,我們兩年內就能回去,預備要反抗這個巴比倫國的國王。結果,他們都以叛亂罪在巴比倫街頭被燒死(2)
那就是寫這封書信的背景。其實,你說這些先知的預言,無論是耶路撒冷的還是巴比倫的,其實在當時都造成了很深的影響。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導致西底家王背叛巴比倫王,最後導致巴比倫的軍隊圍困耶路撒冷,最後耶路撒冷在公元前586年被毀,聖殿被毀,這是一個極其嚴重的後果。
在這種政治和預言趨勢的背景下,耶利米卻寫信給被擄地的人,你們不要想著兩年就能回來,應該要待七十年。
我想當時真的如果不是從上帝來的,沒有人能敢在這種趨勢之下做出這種預言,讓被擄人的盼望全部撕去。因為這個七十年是非常長的。當時我想人的平均壽命差不多也就是五六十年。其實就是告訴他們說,你們要預備在那裏生活到死,就是生活在異鄉,預備在那裏生活到你們生命終了。
上帝的子民是被驱散的流亡者
當遇到重大的挑戰、波折、變動的時候,我們通常下意識地都是想回到正常,回到正軌,回到生活的軌道。因為回到生活的軌道上實際上是最容易的。就像是光走直線最容易,我們繞個彎兒都懶得繞,我們都想走直徑。回到生活的軌道是最容易的。在疫情剛爆發的時候,其實我們都希望能回到過去,能夠正常地聚會。但是當我們信主了以後,如果我們還是生活在原地的話,我們的生活是否有足夠大的變化,以至于我們好像是生活在異鄉?
在沒有離開中國之前,我真的是沒有生活在異鄉的感覺。當然,信主了之後,生活發生很大一個變化,就是我發現我在體制內是生活在邊緣。至少在我服事的大學裏,你要想升個職稱,提個職位,差不多都不可能了。在國內有一批人就被稱為是終身的副教授,因為我信主前就是副教授,信主了以後一直都是副教授。
信主之後讓我們生活在社會體制的邊緣。但是,我沒有特別強的生活在異鄉的感覺,因為有什麽事兒反正就是照著生活的常軌去做就好了。一直到我離開中國,到了美國的時候,才有一個非常強的生活在異國他鄉的感覺。你不知道明天會是怎麽樣。當你遇見事情的時候,你不知道該怎麽做。每件事情都需要去禱告。這個就是生活在異國他鄉體會到的一個感覺。
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麽我對這個經文開始有感覺。我們想一想被擄在巴比倫的人,當他讀到耶利米的這封信的時候,這封信告訴他們說,你們就預備死在這個地方,這是一個嚴峻的信息。當然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要預備死在這個地方。我太太經經常跟我說,我們過幾年就回去。這個我不知道,看神怎麽帶領吧。反正我說的生活在異國他鄉就是這樣,反正你大概生活一年是一年,就是等待上帝對我們的引導和帶領。
那盡管我們已經到了這裏,但其實我們的心有時候還是生活在國內。我到這兒被糾正的一個詞就是不能說"國內",因為我們說"國內"的時候,確實意思就是指中國國內,而不是我們現在生活的美國國內。當你聽到有人說 "國內發生了什麽",你就知道他來自中國大陸。
我就發現其實我剛來的那段時間一直到現在,也都差不多,吃完早飯就是看朋友圈,微信,看國內的消息,雖然人在這邊,但是活在國內的圈子裏邊。這表明了我們的負擔所在。然而,讀耶利米的信改變了我的看法。信中說,你們應該像在家裏一樣地生活在異地。
我們從耶利米書 29:5-7 中看到,這封信要求被擄到異國他鄉的以色列人在屬于敵人的土地上生活要像在自己的家鄉一樣。根據這一思想,信中指示他們做三件事。
首先,聖經教導他們要努力工作:"要開墾田園,吃園中所出產的," 這樣他們才能相對較好地生存下去。不依賴他人的救濟,而是能夠幫助周圍的鄰居。
第二件事是持家: "要娶妻生兒養女,為你們的兒子娶妻,使你們的女兒嫁人,生兒養女。你們要在那裏生養眾多,不可減少。" 這是為長期穩定的生活做好准備。
第三是參與社區活動: "你們要為那城求平安,為那城向耶和華祈求,因為那城得平安,你們也隨著得平安。" 不再把它當作異鄉,不再把它當作敵人的土地,而是成為這塊土地及其社區的祝福,就好像他們是社區的主人一樣。
總之,回到我們的處境,上帝把我們帶到這裏是要訓練我們突破自我,既要有全球視野,又要用心在當地生活;即使生活在東道主的地方,也要成為當地的祝福。
後來我改變了的一些觀念,現在開始花更多的時間看美國新聞,特別前一段美國大選的時候,看英語圈子裏的一些新聞。這個其實也是我們的一種心態的變化,讓我們真的學習生活在一個寄居之地。
在聖經裏,包括在《彼得前書》,他一開始就稱:寫信給那分散在…寄居的。這兩個詞表達了上帝的子民在這個世上生活的兩個特征。第一個特征,它是分散的。分散的意思就是說,它不屬于這個地上的某一個國家。第二,它是寄居的。寄居的意思就是它是暫時地居住在這個地方,就像是生活在異國他鄉一樣
腓立比書 3:20 說:"我們卻是天上的國民,並且等候救主,就是主耶稣基督從天上降臨。“ 我們作為神國的子民,我們的第一身份是基督的門徒,分散在世界的各地。這表明我們主要效忠的不是任何國家,而是上帝的國度。我的負擔可能還是在中國大陸。這個確實是,上帝讓我出身在那個國家,但是我並不需要某個國家作為我的第一身份認同。
上帝的計劃,而不是我們的計劃
生活在寄居地的一個意思,就特別地需要依靠神國的君王。我們既然是神國的子民,我們就要依靠這位神國的君王。
耶利米書 29:11 說:"耶和華說,我知道我向你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 這段經文在我最初來美國的時候給了我很大的安慰。
剛到美國的那段時間,我經常在想,我離開中國是否符合神的旨意,或者我是否以某種方式逃避了神的旨意。有時,恐懼會籠罩著我,我不知道上帝的審判何時會降臨在我身上。然而,這段話給我帶來了極大的安慰,它提醒我神的意念是賜平安,不是降災禍。它給我帶來一種平靜感,讓我確信我所想的應該是安慰,而不是即將到來的厄運。
"意念"不止是一種想法,一種觀念。它是有籌劃、有計劃的。"平安"也不是我們通常講的內心的安甯、安靜的意思,它其實有豐盛、興盛的意思。神的計劃是給你們帶來興盛,尤其在前景似乎並不明確的時候。
上帝的這一應許是珍貴的,它向我們保證,即使我們看不到前方是什麽,他已近為我們制定了計劃。就像開車去一個未知的目的地,當我們跟著上帝的計劃向前邁進時,道路就會變得清晰起來
我們對上帝的希望不同于人類的希望,人類的希望基于我們的計劃和目標。神聖的希望是相信上帝的計劃,無論我們的理解如何。
在我們的旅途中,我們的首要立場應該是仰望耶和華,在他的計劃中生活,這將帶來來自上帝的獨特希望。這不是基于我們先前的知識,而是基于對他主權計劃的信心。
在我們生活裏,我們的計劃常常有可能會失敗。我們是否就不需要訂計劃?我們也需要訂計劃。其實我來美國之前有很宏大的計劃,但我的計劃是很容易失敗的,特別是在異國他鄉,計劃趕不上變化。我們的計劃是很容易失敗,但上帝的計劃是不會失敗的。
1999年我在溫哥華維真學院做了一年的交換生,當時認識了一個弟兄。那個弟兄是家庭比較富裕的,他對我們這些從中國來的神學生都很有負擔,經常載我們出去吃飯。那時候我們也很辛苦,很少在外面吃飯,所以每次他拉我們出去我們都很興奮,擠著坐在他那個車上。他車上裝了最早一版的導航。那個導航很有意思,它只有聲音,沒有地圖。快要到十字路口的時候,它就會出來一個聲音:前面紅燈右轉,後來也就右轉。那個時候沒地圖,看不見,反正讓你右轉,你就右轉。只要聽到有聲音,就跟著聲音走,即使在拐彎之前看不到要去什麽地方。
現在我們可以在轉彎前依靠地圖來判斷距離和路線,當時,沒有視覺指南,我們只能相信聲音,按照指示轉彎,還驚歎這技術可以帶我們到達目的地。
我們今天這個寄居地生活,有點像是這種導航,就是你快到紅燈了,讓你左轉,你就左轉。左轉之後,不要擔心走多遠;你反正沒有聲音,你就繼續往前走。我過去在北京的時候,在教會裏學了一個功課,就是:當上帝的旨意不明確的時候,你就不要動,繼續往前走。就是我們要學習一步一步地來聽神的引導,不是我們一下子就可以把地圖看清楚。雖然不知道下一步,但是你得先走這一步。我們在人生關鍵時期大概就是這樣子。
所以,不是不要計劃,而是說,相信神的計劃是高于我們的計劃。 聖經說只要我們專心地去尋求他的話,他就會被我們尋見。特別是我們人生的關節時期,你專心地尋求他,他一定會被你尋見。這就是他給我們的一個應許。這個應許是非常的寶貴。它在這節經文裏面重複了兩次,表明我們不是不要計劃,而是在有計劃的時候,我們也要專心地去尋求,特別在遇到危機的時候,更需要專心地去尋求。
這就是信主之後我們生命裏一個很大轉變,就像生活在異國他鄉。在這種環境裏,我們學習依靠神來生活,相信他對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計劃,這個計劃會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的前景,不一樣的希望。無論我們走在哪一個景況下,我們若專心地去尋求他,總要尋見他。
备注:
Samuel Y Tang: 《以西結書評注》(上),天道出版社,1990年,第18頁。
耶利米書29:21-22。參見鄧炳強: 《耶利米書評注》(下),天道出版社,2017年,29:21-22。
本文原為一篇講道,為使內容更清晰,對其進行了編輯。本英文版本和導言的版權歸家庭教會神學中心所有 © 2024 年所有。插圖由 PC Ng 提供。
我們鼓勵你自由地使用和分享這些材料--但請不要收錢,改變措辭,或刪除版權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