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en Yeh談《罪的原色》
我們邀請了中國以外的著名思想家回應中國家庭教會的聲音,創造了一種通過傳統管道無法實現的對話。
Allen Yeh博士是拜歐拉大學跨文化研究和宣教學副教授,也是《 多中心宣教學:從每個人到無處不在的21世紀使命》的作者。
閱讀郭暮云的《罪的原色》原文和學習指南。
回應郭暮云的《罪的原色》
這篇文章令人驚訝,啟發人和引人入勝。它採用了多種世界上的世界觀,借鑒了中國、希臘、俄羅斯、印度、北歐和閃米特的原始資料,構建了我所見過的最世界化的神學之一。然而,它仍然是根植於情境的:考慮到作者的種族/文化背景和成長經歷/教育,這篇文章的中國感性是強烈的。
但在許多方面,這與耶穌本人並沒有什麼不同。他是一位文化氛圍非常濃厚的彌賽亞:羅馬佔領的巴勒斯坦一世紀講亚兰语的猶太人;但同時,祂也是世界的普遍救世主。這就是宣教學家安德魯·沃爾斯(Andrew Walls)所說的“本土化原則”和“朝聖者原則”。前一種觀點是,所有人類——包括所有基督徒——都植根於文化中,不能脫離文化進行交流。這是我們的身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不需要害怕它,就好像它是有罪的一樣。這是主創造我們的方式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后一種觀點是,作為基督徒,我們都是這個世界上的客旅和外人。我們屬於上帝之城,而不僅僅是大地之城,因此我們應該永遠反对这个這個世界的文化。這兩種思想應該相互有张力,但並不矛盾。正如耶穌自己是完全的人和完全的神一樣,我們要活“在这个世界上,而不属于这世界”。
郭暮云將罪從創世記到福音書再到書信的“貫穿線”聯繫起來,對我來說是啟示性的。我認為,很多時候,我們只是假設我們知道“罪”是什麼意思。但是使徒約翰指出的三点,即“肉體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和“今生的驕傲”,確實很好地映射到了伊甸园裡的墮落(被诱惑的人未能成功地规避诱惑)和曠野中的誘惑(被诱惑的人成功地规避了诱惑)。這也是一種藝術方式,將這些罪分別描述為「紅色」、「綠色」和「藍色」,以及現代世界中相應的惡:共產主義、伊斯蘭教和西方自由主義。這讓人想起撒母耳·亨廷頓(Samuel Huntington)1996年出版的著名著作《文明的衝突》(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他在書中推測,21世紀將由西方、中國和伊斯蘭教這三大势力主導。他的預測在9/11之後被證明是驚人地正确。
但是,我認為說“奧德賽”的中文音譯——Ao De Sai,意思是“神秘”、“民主”和“科學”,也對應於紅色、綠色和藍色的罪,這有點牽強。然而,這是一個創造性的助記符,如果我們想把它留在那裡——就像猶太人對舊約所做的那样,例如詩篇119的每一部分都對應於希伯來字母表中的不同字母。這是一種非常東方的感性,因此可以為了文化交流而獲得出于藝術考量的的許可。據說舊約更「右腦」,這從希伯來語如何更具詩意中可以看出;新約更「左腦」,這從希臘語更精確就可以看出來。
最近,傑森·喬治(Jayson Georges)等作家試圖解開“3D福音”的包裝,認為對罪的三種最原始和最直接的反應不僅是內疚,還有恐懼和羞恥。最後兩個可能比第一個更原始,正如在墮落之後看到的那樣,當時亞當和夏娃因為害怕而隱藏自己,並因為他們經歷羞恥而遮蓋自己(創3:10)。因此,福音是這三種對罪的反應的解藥,因為它們分別提供了无罪、能力和尊榮。也許說恐懼是「紅色」,內疚是「綠色」,羞恥是「藍色」實際上並不太失当。喬治和其他人也努力將這三個二元對立與特定的文化世界觀聯繫起來(例如,東方人更注重榮譽和羞恥,西方人更注重無辜和有罪,南方人更注重權力和恐惧),儘管他們有時被指責用過於寬泛的筆觸来描绘。也許真相介於本土化原则和朝聖者原則之間:雖然某些文化確實傾向於某些「顏色」,但實際上所有這些顏色都是所有人類固有的,因此它們也有普遍性。當然,在西方的年輕一代(Z世代)中,我們看到的榮譽/羞恥比前幾代人要多得多。
與他揭示罪的多個維度類似,郭暮云對“恩典”是什麼的解開同樣令人震驚:“當你之外的外在力量摧毀你的错误的世界觀時,無論是從你內部還是從你外部,往往兩者兼而有之。我們通常不認為恩典是破壞性的。但對他來說,在重建之前,破壞是必要的——儘管有一個重要的警告:重建必須迅速,以免人失去支撑,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地方,沒有任何確定性的束縛。但是,如果新的和正確的世界觀被迅速建立,那麼這個人就不會被簡單地推翻和崩潰。
郭暮云的發現的重要性在于——值得注意的是,他融入了自己的個人旅程和痛苦和康復的感受,與奧古斯丁的懺悔并无不同——是它們導致了重新發現福音是什麼。他提出的想法是,向後追蹤旅程,當它穿越相同的地形時,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長期以來,我們一直把福音與西方聯繫在一起。但實際上,它起源於東方。回到亞洲(我認為郭暮云暗指“回到耶路撒冷”運動,該運動認為基督教起源於以色列,向西穿越歐洲,穿越大西洋到北美,現在越過太平洋到達中國),有一種“回家”,因為中國人努力將福音進一步向西通过絲綢之路传播,最終回到應許之地, 它的發源地。基督教最初是中東的,雖然它長期以來一直看上去是西方的,但也許它又将回到了它的初始形式。這是肯定文化的東西,東方人可以為自己“擁有”福音,福音真正屬於他們,而不是外來的。也許真正的「西遊記」不是去印度,而是去以色列。“去读吧!“
葉艾倫博士是拜歐拉大學跨文化研究和宣教學副教授。他的地理專業区域是拉丁美洲和中國。他在耶魯大學獲得學士學位,在哥顿-康威爾大學獲得道学碩士學位,在愛丁堡大学獲得神学硕士,在牛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艾倫去過各大洲的60多個國家,學習,做宣教工作,體驗文化。他還是《多中心宣教學:從每個人到無處不在的21世紀使命》(IVP,2016)的作者,並與《多數世界神學:來自非洲、亞洲、拉丁美洲和地球盡頭的神學》(William Carey,2018)的《多數世界神學:來自非洲、亞洲、拉丁美洲和地球盡頭的神學》(William Carey,2018)的聯合編輯(與三一福音派神學院前院長Tite Tienou一起)。他是東南亞神學教育基金會(FTESEA)和福音派宣教學會(EMS)的董事會成員。